防震小常識(五) | ||||
發布時間:2008/5/13 瀏覽次數:1889 次 來源:LANSEAD 作者:MAIZI | ||||
地震的發生和種類 (一)地震是一種自然現象 地震,老百姓俗稱為地動它就像刮風、下雨、洪澇、山崩、火山爆發一樣,是經常發生的一種突發性自然現象。 一次大的破壞性地震,尤其發生在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或城市,在幾十秒、甚至幾秒鐘內就會使成千上萬的人在地震中喪生,成百上干幢建筑物淪為廢墟,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 公元1556年,陜西華縣發生81/4級大地震,據史料記載,死亡83萬人;1985年8.1級地震,財產損失約60億美元;人們對1976年發生在我國唐山市的7.8級地震,至今還記憶猶新,這次大地震使擁有百萬人口的唐山工業重鎮,頃刻間變成一片廢墟,死傷40余萬人(死24.2萬人,傷16.4萬人),造成百億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震后,國家投入巨資重建新唐山,整整用了10年時間。 (二)地震的分類 1.根據引起地球表層振動的原因,分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又分為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 構造地震――由于地殼深處巖層錯動、破裂所造成的地震稱為構造地震。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約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四川省的天然地震幾乎全部屬于構造地震。 火山地震——由于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稱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動區才可能發生火山地震,這類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四川省近代沒有火山活動,也沒有火山地震。 塌陷地震——由于地下溶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稱為塌陷地震。這類地震的規模比較小,次數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發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巖地區或大規模地下開采的礦區。 某些人為的原因,如工業爆破,礦山開采,核爆炸等,也能引起地面劇烈振動,稱為人工地震。這類地震影響范圍小,不會造成大的破壞。 2.根據震源深度的不同,分為淺源地震、中源地震、深源地震。 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稱為淺源地震。全世界85%以上的地震都是淺源地震。四川省所有的地震都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大多在5至30千米之間,這類地震對人類造成的威脅最大。 中源地震——震源深度為60至300千米的稱為中源地震。 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在300千米以上的稱為深源地震。目前記錄到的最深的地震大約為720千米。深源地震一般不會造成破壞和災害。 3.根據震中距的不同,分為遠震、近震、地方震。 遠震——震中距大于1000千米的地震稱為遠震。 近震——震中距在100千米至1000千米內的地震稱為近震。 地方震——震中距在100千米內的地震稱為地方震。 例如, 4.按照震級的大小,也可以對地震進行分類,我國通常分為以下幾類: 微震--震級小于3級的地震; 弱震--震級等于或大于3級、小于4.5的地震; 中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4.5級、小于6級的地震; 強震--震級等于或大于6級的地震。也有人把震級等于或大于7級的地震稱為大震。 對地震宏觀異常怎樣識別? 大地震前會出現多種類的宏觀異常,已被大量的地震活動所證實。如何識別它卻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一般來說,產生非震動物異常的干擾因素有天氣因素(如魚類上浮、蛙類遷徒)、生理因素(如動物生病發情)、環境因素(如水質污染)、敵害侵擾等等。 產生非震地下水異常因素有自然因素,包括氣象、水文、地質、生物等干擾的因素影響。人為因素包括灌溉、注水、排水等。產生非震的植物異常因素有病蟲害和氣象異變。地震前宏觀異常的特點,一是不是上述非震影響因素導致;二是宏觀異常有規律性,空間上受地質構造控制,時間上有同步性,各類上有廣泛性,數量上有眾多性。當然,若判斷是否地震異常,還必須綜合地震活動和其它微觀前兆監測手段變化來確定。
|
||||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