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小常識(二) | ||||
發布時間:2008/5/13 瀏覽次數:2003 次 來源:LANSEAD 作者:MAIZI | ||||
做好家庭防震準備 (一)制定家庭防震計劃 須根據政府或有關部門的防震要求,準備食品和飲料。檢查并及時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隱患,加固住房。 檢查和加固住房 看一看自家住房是怎樣的,有沒有不利抗震的地方?摸清周圍環境的情況。 住房的建造質量好不好?是否年久失修?不利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離。 房的結構是否有利抗震?女兒墻、高門臉等笨重的裝飾物應拆掉。 (二) 清理雜物,讓門口、樓道暢通。 陽臺護墻要清理,花盆雜物拿下來。 把牢固的家具下騰空,以備震時藏身。 準備一個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處 進行一個家庭防震演練 練習“一分鐘緊急避險”。進行緊急撤離與疏散練習。 加固睡床準備好必要的防震物品 地震的震級與烈度 地震有強有弱,用以衡量地震本身強度的“尺子”叫震級。震級可以通過地震儀器的記錄計算出來,它的單位是“級”。震級的大小與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地震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標準最先是由美國地震學家里克特提出來的,所以又稱“里氏震級”震級,震級每相差2級,其能量就相差1000倍,一個7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就相當于1000個5級地震。 一個8.5級地震通過地震波釋放出來的能量,大約相當二灘電站連續發電近6年的發電量總和。 對淺源地震而言,一般說來,震級在3級左右的地震就能被人感覺到,震級在4.7級以上地震就可能造成破壞,震級在6級以上就可能造成較大破壞,7級以上就可能造成嚴重破壞。 地震發生的次數與震級存在一定的統計關系。震級越大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少;反之,震級越小的地震,發生的次數越多。全世界每年用地震儀可以測出大約500萬次地震,平均每隔幾秒種就有一次,其中3級以上的大約只有5萬次,僅占1%,中強震和強震就更少了;全世界7級以上大震每年平均約有18次,8級以上的地震每年平均僅一次。 地震發生時,人們通常用地震烈度來描述地面遭到地震影響和破壞的程度,簡稱烈度。烈度大小是根據人的感覺,室內設施的反應,建筑物的破壞程度以及地面的破壞現象等綜合評定的,它的單位是度。用來劃分地震烈度標準的是地震烈度表。不少國家根據本國實際制定了地震烈度表。我國現行的《中國烈度表》,最低為一度,最高為12度。一度時人完全感覺不到;三度時少數靜止中的人有感;四至五度睡覺的人會驚醒,懸掛物搖晃;六度時房屋損壞,墻體微細裂縫;七至八度破壞,地面裂縫;九至十度房屋倒塌,地面破壞嚴重;十一至十二度為毀滅性的破壞。 震級和烈度是兩把不同的“尺子”,人們往往容易弄混,就連國內外的某些報刊有時也會把他們弄錯。其實,震級和烈度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同一個地震在不同的地區的烈度大小卻很不一樣。如果把地震比作炸彈爆炸,烈度就好比是炸彈爆炸后地面的破壞程度。顯然,炸彈裝的炸藥越多,爆炸產生的能量越大,破壞力越大;離炸彈爆炸的地點越遠,受到的破壞就越小。同樣的道理,震級越大,烈度越高;距震源越遠(即震中距越大,或者震源深度越大),烈度就越低。地面上的各點中,震中附近 離震源最近,烈度自然就最高。震中地區的烈度叫震中烈度。我國多數地震的震源深度在10-30千米,對于這類地震,震級為三級時震中烈度為三度,震級五級時震中烈度一般為六至七度,震級為七級時震中烈度為九至十度。地震烈度隨震中距的增加而衰減的現象在任何一次地震發生時都存在。例如, 地震烈度除了與震級、震中距和震源深度有關外,還與地震時巖石破裂錯動的方向、地質構造、各地的土質條件和地下水分布關狀況等因素有關。因此,對于同一個地震震中距相同的不同地點,地震烈度也可能不同。
|
||||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