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中文字幕在线无限2021/jizzjizz日本护士免费/火影的正能量网站

當前位置首頁 -> 藍溪視界 -> 行業動態
重整大關中:自主創新 作別“失去的20年”
發布時間:2010/7/27  瀏覽次數:2872 次  來源:藍溪控股  作者:藍溪控股

寶(雞)天(水)高速公路甘肅段

 

關中—天水經濟區路線圖

 

今年是西部大開發10周年,包括胡錦濤、溫家寶在內的中央多位領導同志要求在下一個10年繼續大力推進西部大開發。作為“十一五”期間中央確立的西部三大重點經濟區之一,關中-天水經濟區承擔著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的重任。到今年6月,關中-天水經濟區剛好成立一周年,《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日對這一經濟區進行了深入調研,以為廣大讀者勾勒出今后一段時期內大關中、大西北的發展趨勢,為關心中國西北角經濟發展的人士作參閱。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伴隨著白居易《長恨歌》的詩詞,上海世博會陜西館從5月1日起連續上演了舞劇《長恨歌》,唐明皇和楊貴妃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感動了一批又一批前來觀展的中外人士。

對于唐明皇、楊貴妃的故事,每一個大關中人(天水在歷史上深受關中影響,故將關中、天水合稱為大關中)都耳熟能詳。正是在唐明皇、楊貴妃時期,大關中迎來了它輝煌的巔峰。但也正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大關中走向了千年的衰敗,直到最近的100年,大關中才開始逐漸復蘇,而把它正式列為中央單獨規劃的重點經濟區,更是才有一年時間。

重整大關中已成為每一個大關中人千百年來的心愿。陜西省最近斥資近1億元創作出舞劇《長恨歌》,正是希望唐明皇、楊貴妃時期的關中盛世早日到來,希望大關中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從遙遠的輝煌到千年衰敗

歷史上,大關中就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先秦時期,周人和秦人先后以關中平原為中心,創建了發達的文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以關中為核心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西漢建立后,更是以長安為起點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魏晉南北朝時期受戰亂影響,大關中經濟一度陷入停滯和倒退。公元589年隋統一全國后,大關中的戰爭創傷迅速恢復,再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到唐明皇、楊貴妃時期,大關中的輝煌到達了頂點。大關中不僅成為全國的中心,而且也是東亞文明的中心,在同時期的世界各文明古國中顯得異常璀璨奪目。那是一個所有中國人至今都懷念的盛世。

但也正是在唐明皇、楊貴妃時期,發生了大關中發展史上具有轉折性的事件———安史之亂。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亂爆發。公元756年6月9日,叛軍攻入關中,直到1年零3個月后淪陷的關中才徹底收復。也就是這短短的1年零3個月,大關中深受其害“人煙斷絕,千里蕭條”。在平叛戰爭的后期,大關中不斷被抽丁征糧,以致新婚丈夫和衰翁老婦都被強征從軍。杜甫在目睹戰后關中的殘破后悲嘆地寫到“萬人尚流冗,舉目唯蒿萊”“對餐不能食,我心殊未諧”。大關中從此由盛到衰。

公元904年,朱溫為篡奪帝位,強迫唐王朝遷都洛陽,命長安居民按戶遷居,逐宅拆毀房屋,長安城最終變成了一片廢墟,當時詩人描述長安“百萬人家無一戶”。大關中在周、秦、漢、唐作為國家政治和經濟中心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從此一蹶不振。

五代宋元明清時期,大關中已淪落為落后的西北一隅。尤其是步入近代,由于西方列強的攻略和歐風美雨的浸染主要來自海路,使東南沿海成為我國外源后發型近代工商業的匯聚之所和先進生產方式的重心所在。大關中由于地處西北內陸,交通不便,新的經濟成分極其薄弱,到民國初年經濟已遠遠落在了東部沿海地區的后面,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不發達地區。

百年來歷史上的三次振興

千載而下,大關中由盛而衰,直到近百年來才開始復蘇。尤其是國民政府開發大西北、新中國“一五”、“三線建設”這三個歷史時期,大關中發展得非常快,為這里現代工商業的興起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九一八”事變后,隨著日本的步步進逼和國防建設的需要,國人開發大關中、大西北的呼聲日漸高漲,國民政府遂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比較閉塞的西北地區,開始制定開發西北的政策,并著手實施。全面抗戰爆發后,西北與西南一起成為抗日總后方,開發活動達到高潮,大關中由此獲得了自近代以來中央政府組織的第一次大開發。

國民政府從戰時環境和需求出發,采取了一系列開發大關中的具體措施,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在交通方面,1934年國民政府將隴海鐵路通到了西安,并于1937年3月向西再通到寶雞,至此隴海線寶雞以東至連云港1075公里的鐵路線全線通車。這改變了陜西沒有鐵路的歷史,大大方便了大關中的出行。水利方面,國民政府從1930年至1941年已完成的陜西大型灌溉工程有涇惠渠、渭惠渠、梅惠渠、織女渠、漢惠渠等。

在工業方面,國民政府在大關中的發展力度最為顯著。中國近代工業發展布局極不平衡,民國初年偌大的大關中工礦企業寥若晨星“九一八”事變后,隨著國民政府開發西北戰略的確定,大關中的近代工業才開始嶄露頭角。1934年至1935年,陜西大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西安成豐面粉公司、中南火柴廠、西北化學制革廠等企業的成立,標志著大關中輕工業開始起步。與此同時,重工業也開始從無到有,除了陜西機器局、西安電廠等國民政府主辦的國營工業外,商辦機器工業也破土而出。全面抗戰爆發后,東南沿海企業大規模內遷,遷入西北的企業主要分布在陜西的西安、寶雞和甘肅的天水等大關中地區。其中,到1940年6月底,僅遷入陜西的工廠就有44家。到1942年,陜西省登記的工廠有72家,煤礦立案者50余家,土法煉鐵者50余家,這些廠礦企業絕大多數分布在大關中,西安、寶雞、天水等城市開始發展成為全國新興的工業城市。

新中國成立后,“一五”時期大關中又得到了一次發展的機遇。當時鑒于國內外環境和工業布局過分倚重沿海的問題,國家把大關中作為戰略后方進行重點建設!耙晃濉睍r期,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工程,在陜西安排了24項,與遼寧并列全國第二位;156項中裝備制造業建設項目68項,在陜西安排了21項,占31 .5%;裝備制造業中軍工項目46項,在陜西安排了17項,居全國首位;當時國家對陜西裝備工業共投資6 .42億元,占全省工業投資總額的40%。

經過這樣大規模的建設,陜西尤其是大關中地區的機械工業、電子工業和國防科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構建起了裝備工業的基本骨架。當時的重點骨干項目引進了蘇聯和東歐的成套技術和關鍵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并不大這一時期大關中還在重型機械、紡織機械、普通機床及標準件行業新建、改建、擴建了一批重要企業。同時,由國家投資建設的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學院、西安電訊工程學院、陜西工學院等工科院校為適應國防工業發展的需要也紛紛落戶西安。

“一五”時期在陜西關中地區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山同脈、水同源的鄰居天水,農業也實現了大發展。記者了解到,“一五”期間,天水地區第一次提出了劃分經濟小區的構想,根據當時全區的自然條件、資源狀況、生產水平和將來的發展趨勢,把全區13個縣(市)(當時沒有隴南市)劃分為8個經濟小區,首次劃分了天水區域經濟的雛形,為后來天水區域經濟的規劃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線建設”時期,大關中是國家“三線建設”的重點建設地區之一,這是大關中發展的另一個高峰期。從1966年到1976年,陜西全民所有制裝備工業累計投資24 .9億元,比前一個10年增長一倍以上。這一時期,大關中新建的主要行業一是航天工業,建成了以航天四院為代表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和以067基地為代表的液體火箭發動機兩大基地,奠定了大關中“航天動力之鄉”的地位。二是核工業,先后調入鈾礦地質勘探隊5個,建立鈾礦地質研究所1個,興建核專用設備廠和核儀器廠2個,動工興建了核燃料、元件廠和輕材料廠,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核工業體系。三是汽車制造業,先后建成了陜西重型汽車制造廠和陜西汽車齒輪廠,結束了大關中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這一時期國家還在大關中遷建了黃河工程機械廠、寶雞叉鏟車廠、陜西鼓風機廠等大中型企業。

與此同時,在天水地區,從北京、上海、哈爾濱、長春、洛陽等地陸續遷入了海林軸承廠、天水星火機床廠、長城系列各廠、天水風動廠、天水紅山試驗廠、岷山廠、天光廠、永紅廠、慶華廠、甘肅棉紡織廠、甘肅絨線廠等39戶企業,這批“三線”企業總投資6 .8億元。正是這些企業的入駐,成就了今天“老工業基地”的輝煌。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天水形成了一個有重型機械、機床電器、風動工具、儀器儀表、軸承鍛壓、材料改制等門類較為齊全的機械加工體系,使天水市逐步發展成為國家西部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

從西部大開發到關中-天水經濟區

百年歷史上的三次振興,為大關中打下了厚實的經濟基礎,但是真正激發大關中經濟潛力的卻是最近10年來的西部大開發。國家10年西部大開發政策的實施,不僅使大關中的基礎設施、民生有了巨大發展,而且還由此帶來了一系列促進投資、消費發展的可觀的“紅利”,這大大增強了大關中內生性發展的能力,為今后全面重整大關中提供了強大的推動力。也正是在這個歷史背景下,國家于去年首次把大關中正式列為中央單獨規劃的重點經濟區,使大關中的重新崛起進入了倒計時。 

國家在大關中實施10年西部大開發最顯著的成就要數一大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建成,它使大關中原本極為落后的基礎設施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觀,并成功地拉動了更多的投資進入大關中地區。

在西部大開發啟動前,大關中地區的基礎設施遠遠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1998年,包括大關中在內的西北五省(區)基本建設總投資還不及廣東一省的39%。落后的基礎設施,使得大關中在與東部競爭、吸引外來投資時處于絕對的劣勢,也使得經濟增速遠低于東部。而大關中經濟增長不足,又導致地方缺乏足夠財力,無法改善現有基礎設施,投資環境更加難以改善。

自主創新:作別“失去的20年”

中國西部航天育種基地培育的航天蔬菜。技術人員丁耀宏展示正在進行選育的一種航天茄子。

國家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發展規劃,大關中的很多有識之士在欣喜之余卻不免心中忐忑:落后的大關中真能重新崛起嗎?國家的規劃到底是一紙空文還是最終能夠實現的藍圖?大關中憑什么重煥生機?對這些問題,大關中必須做出正面的答復。

“失去的20年”

大關中人對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的憂慮并不是杞人憂天。在過去的30年,即“三線建設”停止后的這一段時間,大關中曾在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經歷了“失去的20年”。這20年,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剛開始的20年,是中國經濟從計劃轉向市場、東部沿海地區迅速發展的20年,卻是大關中經濟在全國影響力日漸衰退的20年。

據陜西省統計局原總統計師楊永善介紹,改革開放之初,大關中的人均收入在全國并不低,但在此后20年,包括大關中在內的陜西經濟與全國兄弟省份的差距便開始不斷拉大。從職工平均工資看,1980年陜西省職工平均工資為785元,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高23元,在全國排第13位。到了1996年陜西省職工平均工資4882元,比全國平均工資6210元低1328元,在全國排27位。僅僅高于江西、內蒙古、黑龍江,位居全國倒數第四位。當時北京職工平均工資為陜西省的2倍,上海為陜西省的2.2倍,廣東為陜西省的1.9倍,西北其他四個省區也比陜西高800到1200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提高也非常慢,1978年陜西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剛好到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排第12位。但到1996年,陜西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165.1元,比全國平均水平1926元差761元,在全國排29位,也就是倒數第二,僅僅高于甘肅。

從發展速度看,差距也在不斷拉大。1981年到1996年,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年平均遞增21.9%,而陜西省年平均遞增16.6%,低了5.3個百分點,其中集體投資低19.6個百分點。工業增長速度,1981年到1996年陜西省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7個百分點,糧食增速低0.5個百分點。

“失去的20年”打斷了大關中從新中國建立以來便上升的勢頭,使得大關中在全國的地位再次落到了谷底。究其原因,本報記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在這“失去的20年”中,陜西省上下思想過于保守,錯失了一次又一次的發展機遇。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從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偷偷把土地分到各家各戶開始的,1979年這種被稱為“聯產承包”的責任制迅速遍及安徽全省,并推廣到全國。而陜西省卻到1981年底、1982年初才推行這項制度,比全國大多數省份遲了兩年。這兩年僅糧食一項陜西省就少產350萬噸,并由此引起了以后整個陜西經濟滯后發展的連鎖損失。

1984年,當國家為支持鄉鎮企業發展、擴大銀行信貸規模時,長三角的廣大農村如獲至寶,而陜西省鄉鎮企業卻貸得很少,甚至不敢貸。陜西省原鄉鎮企業管理局局長權志長說,當時有一些金融部門特別是農業銀行甚至把錢送上門也都貸不出去。這使得陜西鄉鎮企業的銀行貸款基數一直非常低,國家以后給的貸款規模也非常小,給陜西鄉鎮企業的長遠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國家這項擴大銀行信貸的政策僅僅執行半年后,東部省份的個體、私營和鄉鎮企業就利用這次機遇順利地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而陜西和甘肅天水市以后卻長期為發展鄉鎮企業缺乏啟動資金而苦惱。

二是在這“失去的20年”中,陜西忽視了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在上世紀八、九十年的快速發展,跟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是分不開的。而陜西省經濟卻過于長期強調國有企業的主體地位,政府對非公有制經濟支持不夠。到1996年底,陜西非公有制經濟在全省G D P占比僅為11.8%,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總數只占全國的2%,已遠遠落后于全國大多數省份。

三是在這“失去的20年”中,陜西經濟的主體國有企業對市場的適應性差,企業整體不景氣。陜西國有企業以重工業為主,其中軍工企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

改革開放后,這些國有企業從計劃轉向市場時,剛開始也辦了很多民用產品,在市場短缺的情況下也曾紅火一時。但當市場轉為供大于求、需要進行殘酷市場競爭時,陜西很多國有企業的民用產品便被市場經濟的大浪一個一個地打翻。

以陜西省家電制造業為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陜西家電業曾輝煌一時,彩電有黃河、如意、海燕,冰箱有長嶺,洗衣機有雙鷗……據悉,“黃河、海燕、如意”這三大彩電品牌,都曾在全國風靡一時,為大關中人賺足了鈔票和顏面。當時這三家企業的最高年產量一度達到74萬臺,占到當年全國總產量的近10%。但是好景不長,當格力、長虹、海爾、美的等家電品牌出現后,陜西家電業由于思想觀念落后、保守,缺乏創新意識,在市場競爭中基本全軍覆沒。大關中人痛心地把這段歷史稱為“黃河斷流、海燕折翅、如意不再”。

據陜西省的統計資料顯示,到1996年底,陜西省國有企業由于經營不善,在全國工業總產值中所占的份額已降到了1.4%,其中國有小企業還占了90%以上。這些國有小企業平均負債率高達81.4%,很多企業處于“活不好、死不了”的境地。陜西省的經濟當時處于嚴重的“病態”狀況,已成為全國最不發達的省份之一。

大關中最大的傷口”

“失去的20年”不僅使大關中經濟一落千丈,更重要的是大關中大量的人才急劇流失。在本報記者采訪中,大關中很多官員、學者認為,這一點才是更要命的事,人才流失已成為“大關中最大的傷口”,而且這個傷口到現在為止還在不斷加深。

對于人才的重要性,大關中人是深有體會的。歷史上,秦能據關中之地滅六國就是靠吸引人才。李斯在給秦始皇上的《諫逐客書》中明確指出,秦所以強大,“皆以客之功”。漢唐時大關中的輝煌,也是由于匯集了天下的英才。大關中近百年來歷史上的三次振興,也是由于國家向大關中引進大量人才而促成的。很多大關中的有識之士認為,建國以來國家對大關中最大的幫助并不是新建或遷來一大批大中型企業,而是設立了數十所高校,使得大關中成為全國聞名的人才聚集地之一。

然而,自改革開放后,受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人才政策及經濟發展的影響,大關中的人才開始迅速外流。“孔雀東南飛”,從一只只飛,到最后一群群飛,大關中30多年來可以說是全方位地人才流失。

在高校層面上,西安交通大學從1996年到2000年調出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就有599人,其中45歲以下541人,46歲以上58人,而同期引進的骨干教師僅93人。2005年陜西高校碩士以上畢業生4600多人,其中80%以上都離開陜西到外地。自2007年以來,陜西省省屬高校共流失正教授以上高層次人才50多名,其中校級學科帶頭人6人。陜西省高校招生效益溢出非常明顯,陜西高校連續幾年培養的學生三分之二流向省外,而由外省流入的學生非常少,流入流出比在1∶8以上。

在企業人才層面上,大關中人才流失也非常嚴重,而且流失的人才多是企業的中青年骨干。他們中既有經營管理的人才,也有技術研究和開發的人才;既有屬于企業領導層的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總經濟師,總會計師等高級人才,也有屬于中層的車間主任、研究所所長等骨干人才。據陜西省人事廳統計,受人才流失的影響,2002年陜西省國有企業中的高級技術職務人員和中級技術職務人員只分別占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總數的5.7%和31.7%,遠低東部非公有制企業的比例。

在普通的勞動力層面上,大量有闖勁的農民工也紛紛到東部去打工。與大關中落后的縣區相比,長三角、珠三角等地收入高,找工作也更容易。西安市臨潼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王建德說,廣東來招工的人特別多,雖然那里常有企業倒閉,但是新成立的企業更多,外來的農民工很容易在廣東找到工作,而且錢也拿得不少。大關中縣區的本地企業數量少,工資又低,只要想有個奔頭,誰也不愿意在當地縣區干。

大量人才全方位地流失,給大關中經濟發展帶來嚴重的消極影響。由于高校人才外流,第一流的人才留不到當地,致使西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無法進一步提升。如西安電子信息產業,雖然西安匯集的該行業人才也不少,但是長期缺乏行業領軍人物。西安華訊微電子公司的高管對記者說,西安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是坯才很多,但是成品人才不夠。缺少尖端人才,已成為西安電子信息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的最大障礙。

企業人才的流失危害也非常大,其具體產生的危害性是與其離職前在企業承擔責任的大小相對應的。管理人員離職,帶給企業的影響是團隊不穩;銷售人員的離職,帶給企業的風險是商業機密的外泄和市場份額的流失;技術人員的流失是企業核心技術的流失和研發項目的中斷或夭折。1997年,陜西東風車橋傳動系統股份有限公司一高層領導辭職到山東一家企業去后,山東的企業不久便開始生產陜西東風車橋傳動系統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致使該公司在山東乃至周邊地區的市場全部丟失,影響至今未消。

大量農民工的外流更使大關中縣區造成嚴重的“勞動力貧血癥”。由于大量優秀的農民工都愿意去東部沿海城市工作,使得大關中縣區工業企業高素質的技工極為缺乏。號稱“西部第一紡織大縣”的陜西省乾縣有20多家民營紡織企業,這些企業10多年來最終發展不起來,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企業無法獲得一支高素質、穩定的技工隊伍。陜西新聯紡織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新對記者說,現在的乾縣紡織企業每年都要為能不能招到高素質的技工感到頭疼。如今年輕一點的、身體好的都到沿海去了,她的企業目前只能用一些農村里年紀較大的婦女來當工人,這些人勞動紀律性很差,有時村里發生個紅白喜事人就不上班了。由于用工不穩定、勞動力素質差,乾縣紡織企業的生產效率一直趕不上江蘇、上海等地的紡織企業,始終長不大。

陜西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王建康說,大關中大多數縣區目前只處在工業化初期階段,縣區“勞動力貧血癥”大大限制了大關中縣域工業化的進程,這與東部縣域經濟起步時的情況完全不一樣,縣區“勞動力貧血癥”已成為了大關中發展縣域經濟必須要解決的一大難題。

在自主創新中重煥生機

面對“失去的20年”和人才的大量流失,大關中到底應該怎么做,成了本世紀初大關中人必須回答的問題。一些有識之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大關中最寶貴的是人才,雖然“孔雀東南飛”使大關中傷了元氣,但是畢竟部分底子還在,大關中要發展最終還得圍繞自己在全國的優勢即人才優勢做文章。據本刊記者調查,近年來大關中的企業實際上正是依靠既有的人才走自主創新之路,目前才開始艱難地走出“失去的20年”,使大關中的經濟逐漸重煥生機。

據陜西省教育廳介紹,陜西現在共有統招畢業生高校102所,其中普通高校76所,成人高校12所,獨立學院9所,軍隊院校5所。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120.96萬人。2010年,陜西共有高校畢業生約26.7萬人。原陜西省省長袁純清(現任山西省委書記)說,在關中地區每1萬人當中擁有的大學生是285人,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76人,每1萬人當中擁有的科技人員為60人,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5人,大關中在科技引領上應當有所作為。

據記者了解,針對大關中的現實,陜西省、甘肅省在進入本世紀后都分別提出了要充分發揮大關中的教育科技資源優勢,匯集人才搞自主創新,培育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和知名品牌,把大關中打造成為全國先進制造業重要基地,以走出“失去的20年”。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憑借著人才優勢搞自主創新,大關中現已重新在西北崛起。目前大關中地區已擁有西安、寶雞兩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楊凌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閻良國家航空高技術產業基地、西安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長安國家航天技術產業基地、曲江國家級文化產業基地7個國家級開發區,形成了航空、航天、輸變電設備、汽車、數控機床、冶金煤炭化工等重型裝備、工程機械、電子信息、石油裝備九大在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都有一批靠自主創新發展起來的龍頭企業,如數控機床產業集群中的天水星火機床廠的發展經歷就極為典型。

 

6月18日,陜西興平西寶客運專線架梁施工現場,西保客運專線全線開始架梁。

 

生態渭河資料照片

 

能源碼頭:撬起大西北的支點

根據中央的規劃,關中-天水經濟區將成為引領大西北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然而,對于這個定位,大西北很多企業家、經濟學家和地方政府官員都表示質疑。本報記者經過深入調查后認為,目前大關中能夠撬起大西北的支點其實只有一個,即大關中應盡快成為大西北的能源碼頭,只有這樣,大關中才有可能真正帶動大西北的發展。

大關中憑什么引領大西北?

據記者調查,對于大關中能否引領大西北,目前西北有識之士的質疑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小馬能否拉動大車”?

關中-天水經濟區是由陜西省主導的,在成立之初,陜西省就想把經濟區建成繼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之后的中國又一重要經濟圈,成為大西北的經濟“發動機”。然而與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相比,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經濟總量規模過于偏小、競爭能力也太弱。

以這些經濟圈中心城市的高技術產業總值為例,2007年深圳高技術產業總值高達6306億元,年平均增速30%;上海為5606億元,年平均增速33%;北京3300億元,年平均增速超過30%;西安僅為645億元,年平均增速也只有不到20%。

從大型企業和優勢龍頭企業的數量看,大關中就更處于劣勢了,產業競爭力遠遠比不上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經濟圈。2007年,陜西關中地區規模以上企業2211家,而長三角地區僅上海各種總部企業數量就超過3000家,規模以上企業多達15099家。大關中通過近幾年來的自主創新雖然有一批擁有知識產權、掌握核心技術、競爭力也較強的企業,但是卻缺乏參與全國統一市場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競爭的“航空母艦”。目前集中在陜西關中地區的17家國家級名牌企業,戶均收入只有13.4億元,缺乏像海爾、紅塔、長虹、寶鋼那樣高價值品牌的“航空母艦”!靶●R能否拉動大車?”甘肅、青海、寧夏、新疆不少人都對此表示懷疑。

而且,關中-天水經濟區如果想當西北的“發動機”,自己還得有較快的發展速度。如同珠三角、長三角一樣,它們之所以被全國矚目,主要是由于它們的高成長性。然而,對于關中-天水經濟區能否也會實現跨越式發展,很多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都對此表示懷疑。

西北大學中西部經濟發展規劃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劉新權對記者說,一個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國家對這個地區加大投資,給一批大項目。但是現在全國都在爭項目,關中-天水經濟區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由于地區影響力和地方政府游說能力不強,在這方面處于絕對的劣勢。如民用大飛機項目,按理說關中集中了全國1/4強的航空工業力量,實力遠遠超過上海,但是東西部博弈的結果,最終這個項目大關中仍然沒有爭取到。

此外,除了盯住國家項目外,大力吸引外來投資,也是一個區域經濟迅速崛起的重要方式,但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在這方面也沒有什么優勢。陜西省發改委西部開發處處長朱立社坦率地對記者說,與東部沿海相比,現在陜西吸引外來投資,除了能提供比較便宜的土地外,其他優惠條件幾乎沒有,而且即使是土地,東部一些非中心城市的價格也非常低廉。

這種對比,來關中投資的企業家們的感受就更強烈了。西安龍旗控股公司總部在上海,兩年前才到西安。其總經理邢博對記者說,現在東部稅收政策事實上非常優惠,除了中央給的政策外,有的地方還會給企業額外返還部分增值稅,從整體來看,西安稅收政策的優惠程度其實還比不上東部沿海地區。

西北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現在關中-天水經濟區搞自主創新雖然使自己的經濟有了很大的起色,大關中重新崛起也有可能,但是光憑自己的努力,其高成長性畢竟無法與珠三角、長三角相比,對周邊省份的帶動作用自然也比不上珠三角、長三角。

另一方面的質疑是來自對大關中和大西北完全不同的主體產業的質疑。目前關中-天水經濟區的主體產業是裝備制造業,關中地區集中了陜西省裝備制造業的97%以上,天水裝備制造業占全市工業的“半壁江山”。而在天水以西、關中以北的廣大西北地區,主體產業卻是以能源為代表的資源類產業。這意味著,即使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起來了,至少在產業層面上也很難帶動西北其他省(區)的發展。

能源碼頭成為大關中撬起大西北的支點

這些專家的提問很尖銳,也很有道理,大關中確實不可能憑借自己的主體產業制造業來帶動大西北。對照大關中和大西北既有的經濟狀況來看,目前大關中要引領大西北實際上只有一條路可走,即把大關中建設成為大西北的能源碼頭。

這個設想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的原因。一是由當前西北整體經濟狀況所決定的。目前能源產業對西北各省區的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地方G D P和地方財政上有著巨大貢獻。據記者了解,早在“十五”期間,西北五省(區)規模以上能源工業企業利稅年均增長高達44%,已成為對地方財政貢獻最大的特色產業。2005年,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規模以上能源工業對地方財政的貢獻率分別達到33%、19%、52%、80%和24%。同年,西北五省(區)能源工業總投資高達1083.96億元。進入“十一五”后,西北能源工業更是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僅陜、甘、寧、青四省(區)“十一五”期間就規劃了220個重大能源建設項目,建設資金高達8700多億元。

能源產業已成為西北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是西北五省(區)共有的產業特征。在這種情況下,大關中要對大西北起關鍵性的作用,只有在能源產業上有所作為,才有可能被大西北其他地區所認同。

大關中需建成大西北能源碼頭的第二個原因是由西北能源產業自己發展的趨勢決定的。進入“十一五”以來,西北能源產業發展的趨勢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總量上供給嚴重大于需求,二是新能源異軍突起。

在總量上,從2005年開始,西北電力電量出現明顯富余。到2009年底,西北五省(區)電力總裝機規模為6727.83萬千瓦,而西北電網最大用電負荷僅為3159萬千瓦,目前西北全年的富余電量已高達1000億千瓦時。西北這些富余的電力如果窩在當地輸不出去,就會給西北經濟帶來極大的消極影響。最直接、最大的消極影響就西北電力電量富余輸不出去后,會刺激西北部分省(區)過度發展高耗能產業,危害生態平衡,不利于西北地區環境保護。目前青海、寧夏等省區已出現了高耗能產業大規模發展的勢頭。這兩省近年高耗能產業用電的比重不斷增長,青海2004、2005、2006年高耗能產業用電比重分別為76 .43%,77 .60%,78.66%;寧夏2004、2005、2006年高耗能產業用電比重也分別高達65 .47%,67 .29%,69.46%。這又導致這些省份G D P能耗、電耗奇高,如2006年寧夏G D P的單位能耗是全國平均水平的3-5倍。

近年來西北能源發展的另一個趨勢就是新能源的迅速崛起,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全面開花,尤其是風能發展勢頭之猛前所未見。按照國家發改委已批復的規劃,到2010年底,僅甘肅酒泉風電裝機容量就將達到516萬千瓦,到2015年酒泉風電裝機容量更是要達到1271萬千瓦,成為我國第一個風電“陸上三峽”。這么多電力甘肅省根本無法自我消化,這使得西北電力電量富余的狀況更為嚴重了。

在這種狀況下,西北電力外送已是大西北能源產業發展的必然要求,而要電力外送就需要有外送的通道。目前由西北輸往外地的電力通道僅有兩條,一是從關中渭南與河南靈寶相通,二是走關中寶雞入四川。大關中在地理上緊緊地占據著西北電力外送的通道,這樣把大關中建成大西北能源碼頭的設想就有了可能性。

想把大關中建成大西北能源碼頭的第三個原因是由國家能源整體規劃的要求決定的。我國能源分布極為失衡,東部地區經濟發達,能源消費量大,能源資源卻十分匱乏;而煤炭、水能以及油氣資源,大部分卻集中在西部,如西北地區煤炭遠景預測儲量高達23893億噸,約占全國一半,已探明儲量3030億噸,占全國探明儲量的35%。西北水電資源理論蘊藏量也高達8400多萬千瓦,占全國的12%以上。

為了在全國范圍內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國家在本世紀初開始進行了“西電東送”工程,在我國擬形成三大電力通道:一是將貴州烏江、云南瀾滄江和桂、滇、黔三省區交界處的南盤江、北盤江、紅水河的水電資源,以及黔、滇兩省坑口火電廠的電能開發出來送往廣東,形成南部通道。二是將三峽和金沙江干支流水電送往華東地區,形成中部通道。三是將黃河上游水電和山西、內蒙古、寧夏、陜西、新疆等地火電送往京津唐地區,形成北部通道。這樣,如果把大關中建設成為大西北的能源碼頭,就非常符合國家能源規劃的要求,有利于“西電東送”北通道的建設。

以大關中為支點加快能源絲綢之路建設

把大關中建成大西北的能源碼頭,最早只是西北一些經濟學家和政府官員紙上的規劃,直到“十一五”后,這項規劃才逐漸有可能變成現實。

進入“十一五”后,大關中具備了以前沒有的三個有利條件,一是使大關中成為大西北能源碼頭的基礎設施國家開始大規模興建,并逐漸形成了空中電網送電、地上公路和鐵路運煤、地下管道輸氣輸油的多層次立體式能源產品外送通道,初步確定了大關中在西北能源產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其中以電網建設最為突出,尤其是西北750千伏輸變電項目(注:西北不同國內其他地區,750千伏是其電壓等級最高的電網,作用等同于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和國內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的開工建設,使得大西北能源的大量外送成為可能。在西北所有的能源中,煤炭占比最大,但是運輸極為麻煩。自1993年以來,我國煤炭鐵路運輸滿足率就呈持續下降趨勢,2006年全國平均煤炭鐵路運輸滿足率只有35%。遇到特殊天氣,尤其是冬季冰雪天氣,運輸受到影響,煤炭運輸就更加緊張,這往往導致中東部一些地區由于煤炭供應偏緊出現“電荒”現象。把煤變為電,通過電網輸運就便捷多了。

但是在2005年以前,由于國內還沒有特高壓電網,西北電力外送非常有限。自2005年后,我國特高壓電網技術開始走到世界前列,在輸送同樣電力的條件下,能夠減少損耗、減少占地,實現遠距離輸電且節能環保、效能高。比如,500千伏超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其經濟輸電距離一般為五六百公里,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其經濟輸電距離能達到兩千公里左右,并能保證電能質量。這就為把西北大量富余的電力外送到華中、華東、華北等地區提供了最重要的技術支持。

2005年9月8日西北第一個750千伏輸變電示范工程開始營運,2009年1月6日,國內第一個特高壓交流輸電項目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1000千伏試驗示范工程試運行成功。此后,西北750千伏和國內特高壓電網進入了快速建設時期。據國家電網西北電網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到2009年,750千伏電網已覆蓋陜、甘、青、寧四省(區)。2010年,西北750千伏主網與新疆電網聯網工程將于10月底建成投運。屆時,我國將初步建成覆蓋西北五省(區)的“電網高速公路”———750千伏統一電網,西北的能源將可以用電能的方式在大關中通過750千伏電網連接華中、華東、華北的1000千伏特高壓電網進行遠距離輸送,大關中能源碼頭的作用將會得到充分的體現。

“十一五”期間大關中成為大西北能源碼頭具備的第二個有利條件,是東部沿海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迅速和能源資源短缺再次出現了電力供不應求的局面。以山東為例,根據山東經濟發展的態勢分析,2010年山東電網夏季高峰最大用電負荷為4350萬千瓦,而山東電網實際可調機組容量僅為3942萬千瓦,山東電力缺口很大。據估算,2010年,山東至少還需要引入外省電力200萬千瓦,2012年需要引入1000萬千瓦,2015年需要引入1600萬千瓦,2020年需要引入3200萬千瓦,這樣才能保持全省電力供需基本平衡。

與山東一樣,我國東部沿海多個地區同樣面臨著電力供需矛盾日益緊張的難題。據預測,世博會期間,上海電網最高負荷將達到2600萬千瓦,需要從外部引進電力近850萬千瓦,占上海全市用電的1/3。

綜觀全國,目前只有西北的能源過剩得最多,據悉,國家發改委現已初步決定將盡快把西北的能源以電能方式通過750千伏和特高壓電網輸往山東、江蘇、上海等電力供應緊張的地區。在這一過程中,大關中能源碼頭的作用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十一五”期間大關中成為大西北能源碼頭的第三個有利條件是近年來中亞五國的石油經新疆輸往中國內地的石油管道有一部分也走大關中通道。

我國石油貯量極為有限,只有17.2億噸。由于汽車工業的高速擴張,我國需要大量的液體燃料,以保障交通運輸業的正常發展。據國際能源署分析,2010年中國石油需求將有一半依賴進口,2020年將有80%依賴進口。而中亞五國石化能源貯量超過300億噸油當量,中亞五國輸往中國內地的石油管道對我國確保能源安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由于中亞五國的石油經新疆輸往中國內地的石油管道有一部分也走大關中,這就又進一步加強了大關中能源碼頭的地位。

可以說,進入“十一五”以來,大關中由于難得的機遇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在大西北能源產業中的地位越來越高,能源碼頭的設想已逐漸能變成現實。西北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中亞經新疆至大關中,在歷史上原本是橫貫歐亞大陸的古絲綢之路,現在這條路正在漸漸成為一條“能源絲綢之路”,大關中完全可以像漢唐時期一樣成為“能源絲綢之路”的支點,成為溝通中亞和中國內地的“能源碼頭”。他們相信,隨著以大關中為支點的“能源絲綢之路”日趨繁榮,大關中一定能夠再次帶動大西北進入一個極為輝煌的發展時期。

實現藍圖需全面發力

關中-天水經濟區今后要努力的大方向已確定下來,但是要完成重整大關中、振興大西北的重任,還需要一系列具體的措施來保障。本報記者經過深入調研后認為,要讓關中-天水經濟區真正崛起,大關中的官員、企業、百姓還必須以史為鑒,審時度勢,全面發力,才能將中央的意圖變成現實。

以史為鑒可知得失

大關中在數千年的歷史上有過好幾次興衰,縱觀大關中的發展,其間既有成功的寶貴經驗,也有失敗的慘痛教訓。本報記者梳理了從先秦到現代的大關中發展歷史,認為其中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經驗教訓非常值得借鑒:

一是在大關中的發展史上,中央政府起著極為關鍵的作用。歷史上振興大關中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在中央政府的組織下進行的。當中央政府重視大關中和大西北并能發揮有效作用時,大關中就能有較大的發展;當中央政府不重視大關中和大西北、不能發揮主導作用時,大關中的發展就會陷入無序的狀況。如秦漢、隋唐、民國抗戰、新中國“一五”、“三線建設”時期,國家注重大關中的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比較切合實際的措施,大關中發展的步子就邁得較大,就獲得了較大的成功;魏晉南北朝及五代遼宋夏金時期,中央政府無暇顧及大關中時,大關中的發展就受到影響,甚至出現倒退的情況。

二是大關中能否有一支在全國重要的獨立的經濟力量對于大關中的興衰有著重要的意義。在大關中興盛或出現復興的時候,大關中總有一支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的獨立的經濟力量。如從唐初到開元盛世這一時期,正是大關中關隴軍事貴族集團最為顯赫的時候。這些大關中的名門望族當時不僅是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同時也時重要的經濟力量,他們占據了大關中大量的肥沃土地,士族經濟非常發達。此后,由于關隴集團被摧毀,大關中在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經濟地位日漸衰微。直到明清時期,當時的中央政府為了鞏固邊防,在陜西等地實行“食鹽開中”、“茶馬交易”、“棉布征實”、“布馬交易”等一系列的特殊經濟政策,為陜西商人的群體性崛起創造了機遇。當時的陜西商人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充分發揮自己在地域和物產上的優勢,形成了以大關中的涇陽、三原為中心,以西北、川、黔、蒙、藏為勢力范圍,輸茶于隴青、販鹽于川黔、鬻布于蘇湖、銷煙于江浙,形成了名震全國的商業資本集團。他們以財雄勢宏被尊為“西秦大賈”或“關陜商人”,稱雄中國500年,而且還一度名列我國明清時期十大商幫的前列,和晉商、徽商齊名,就連明末清初科學家宋應星也不得不感慨道“商之有本者,大抵屬秦、晉與徽郡三方之人”,可見陜西商幫在當時的影響。大關中也因為陜商的崛起在明代和清前期迎來了一段比較快的發展時期。但到清代后期,由于先進的生產方式隨著歐風美雨興起于東部沿海,以及清末陜西戰亂頻繁,使得陜西商幫成為明清時代全國十大商幫中最先瓦解的商幫。而隨著陜西商幫的消失,大關中的經濟地位也急劇下降,到民國初年已成為全國最落后的地區之一。

三是生態環境尤其是水資源對大關中的興衰起有著長遠的影響。如大關中在周秦漢唐時期是水資源豐富的地方,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涇、渭諸河水量較大,大關中農業當時極為發達,能養活很多人,故這些朝代都定都于關中。但到宋代以后,大關中由于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地表水日益減少,最終變成了缺水之地,因而此后的朝代即使有的開國之君想定都關中也變得十分困難,關中已喪失了成為一國之都的自然條件。這對于大關中的長遠發展影響極大,給大關中的重新崛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審時度勢可以自醒

歷史上的得失對于重整大關中有很大的借鑒性,不過對于大關中的官員、企業、百姓來說,光了解歷史是不夠的,還得明白當前自己所處的現實狀況。我國的改革開放最早是從沿海開始的,當時東部部分城市率先開放發展,而國家正式確定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卻僅在一年前,這兩者之間的差別不僅體現在時間上,更重要的是兩者的發展環境根本不同,大關中人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

據記者調查,這兩者間的不同主要體現在6個方面:一是產品市場的環境不同。東部率先發展時,國內還處于短缺經濟的狀態,很多產品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愁銷路,江浙兩省的很多集體企業、私營企業當時很容易從市場上賺到第一桶金,并憑借著市場先走一步的優勢牢牢地把握著市場經營的主動性。而大關中是在東部率先發展后的20多年才確定了國家級的發展規劃,此時產品市場早已從短缺狀態轉為供大于求的局面,大關中的企業要從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二是兩者的金融環境不同。上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的金融體制還沒有經過根本性的變革,金融機構在貸款方面還比較寬松,東部企業在率先發展中比較容易獲得貸款,客觀上給東部企業提供了原始積累的啟動資金。而進入本世紀后,國內金融機構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經營以利潤為核心的理念已滲入到每家銀行,大關中新興的企業要獲得銀行貸款是難上加難。據陜西省中小企業局介紹,近年來陜西省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在最困難的時候全省竟有75%的中小企業購買固定資產的資金都得自籌,得不到銀行一分錢的支持,這嚴重打擊了大關中經濟的發展。

三是兩者的環保環境不同。上世紀,對于環保問題國家還沒有足夠重視,東部沿海地區犧牲環境發展高污染、高耗能產業還能被國家和社會容忍。而進入本世紀后,環保問題已成為全球高度關注的話題之一,大關中要走東部最初犧牲環境來發展的老路子已越來越不可能,這使得大關中不僅要放棄發展一批“五小”企業,而且還得給已有的一批高污染企業興建昂貴的環保設施,這大大增加了大關中發展的成本。

四是兩者的人力資本環境不同。由于東部率先發展起來,使得包括大關中在內的全國的大量人才和青壯勞動力都前往東部尋找機會,當時東部不僅可以用全國的人才和技工,而且價格還相當便宜。但是現在大關中要發展,一是優秀的人才難找,二是人力資源的成本已大大提高,這對于大關中的企業發展極為不利。

五是兩者技術學習的環境不同。東部剛發展時,國內知識產權的觀念還很淡薄,所以經?梢钥吹綎|部企業盜用國內外其他企業的先進技術而不受到任何懲罰。而當東部逐漸積累、掌握先進技術后,知識產權保護的觀念已逐漸為國人接受,大關中的企業現在如果要學習先進技術就必須比當時東部企業付出高得多的成本。

六是兩者國家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同。東部率先發展時國內開放的地區不多,國家相對來說可以集中更多的資源給東部“吃小灶”,東部開放地區實際上就比大關中多享受了10多年的優惠發展政策。而等關中-天水經濟區規劃出來的時候,國內開放發展的地區已有好多,國家單獨給大關中的“好處”就非常少。其實,這種情況早在近10年的西部大開發中就體現出來了。

十年前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實施時,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然而記者調研發現,這些優惠政策在國家其他區域發展政策的稀釋下早已被弱化。比如,中央在2003年做出了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戰略決策,并在此后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這其中有一部分針對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優惠政策其實比西部更加優惠和實惠。而中央財力的分散不僅造成西部投入減少,而且加大了西部民眾的心理壓力。陜西省發改委西部開發處處長朱立社說,2004年7月1日國家在東北啟動了增值稅轉型試點,東北地區從中受益頗豐,2007年7月1日開始國家又將試點擴大到中部六省的26個老工業城市、12000多戶企業。而西部地區直到2009年初才得以享受到這一政策,而此時增值稅轉型已在全國所有地區、所有行業推開,“優惠政策”變成了普惠政策,西部也就難以在同其他地區競爭上得到實惠。作為西部重要的地區之一,大關中從國家政策傾斜中得到的利益其實非常少,遠不能跟東部率先發展時相比。

更讓大關中人憋屈的是,東部一些先發展起的地區現在還憑借著自身的財力優勢,在招商引資時實行政府補貼、補償等辦法與大關中一比高低,爭資金、爭市場,致使大關中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實際上比不上東部一些地區,這讓來大關中投資的客商不滿。

對比以上6個方面的情況可以說,關中-天水經濟區今后的發展其實要遠比東部率先發展時艱難得多。大關中人應清清楚楚地明白自己的處境,這樣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合實際的重整大關中的有效措施。

全面發力方可成功

重整大關中是一件十分艱辛的事情,本報記者調研發現,要完成這一重要的歷史任務,需要中央政府、地方力量、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局面。

具體而言,中央政府必須在大關中的建設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我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央政府掌握著重要的經濟支配力量,在國內所有區域經濟的發展中,國家和代表國家利益的央企一直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大關中當然也不例外。

關中-天水經濟區去年設立以來,陜西省一直在爭取中央的大力支持,主要通過三個方面進行。一是爭取中央的大項目,二是爭取中央金融機構的融資,三是爭取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優惠發展政策。近一年來,陜西省已取得了一些中央的支持成果,如在爭取中央金融機構的融資方面,農業銀行允諾從2009年至2012年內為陜西省提供800億元貸款,工商銀行允諾未來三年內給陜西省提供1500億元的信貸,北京銀行允諾三年內給陜西500億元貸款。這些錢對于發展大關中是十分有利的。

不過在大關中人最關心的爭取區別于其他地區的優惠發展政策方面,進展卻并不大。對此,蘭州大學經濟學院院長高新才、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咨詢委員曾昭寧、蘭州大學經濟學院區域經濟學教授聶華林等西北知名經濟學家建議,國家需盡快為關中-天水經濟區出臺區別于東部沿海地區的特殊的優惠政策,不然大關中很難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脫穎而出。曾昭寧強調,國家尤其是要給關中-天水經濟區出臺新的財稅優惠政策,不能再重復和強調過去的老政策,更不能出現東部地區憑借自身優勢導致優惠政策“倒掛”強過大關中的情況,不然國家發展大關中的戰略意圖很有可能會落空。

為早日重新崛起,大關中在盡量爭取中央支持的同時,還得重視培育自己獨立的經濟力量,尤其是要復興明清時期陜西商幫的精神和力量。

新中國建國以來,關中-天水經濟區的經濟主要是通過國家布局形成的,經濟的“嵌入性”強,“內生性”先天不足。改革開放后,受保守思想觀念的束縛,私營經濟也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沒有在全國形成有影響的經濟力量。而與此同時,以浙江為代表的東部民營企業卻異軍突起,富起來的這些商人開始在全國甚至全球進行資本布局,如溫州商人號稱三分之一的財富在溫州,三分之一的財富在全國其它地方,另外三分之一在國外,F在以浙商為代表的東部商人在國內已形成了一股獨立的極有影響力的經濟力量。反觀陜西,卻越來越淪落為廉價的勞動力輸出地,成為東部商人們的商品銷售地。事實上,近年來陜西兩位數的G D P增長,不少是東部商人的資本主導產生的,最大的利潤當然也不會落在陜西人在頭上。因而,這些年來陜西人均實際收入與東部沿海相比,絕對值的差距是越來越大,一省的實際財富也越來越落后于東部省份。

要轉變這種不利的局面,大關中就必須得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力量,就當前來說,須復興陜商,這對于大關中人來說是比發掘兵馬俑還重要百倍的事。大關中人要學習歷史上陜西商幫的精神,包括抓住機遇,乘勢而起的時代精神;不畏艱險,闖蕩天涯的開拓精神;不辭勞苦,奮志經營的創業精神;誠實經營,恪守賈道的誠信精神。大關中人要從昔日陜商的輝煌業績中,重拾祖先“駿馬快刀英雄膽,干肉水囊老羊皮”的篳路藍縷的創業精神,再造一個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陜西商幫。這樣,大關中人才會有一支真正屬于自己的經濟力量,才有可能掌握自己的經濟命運。

此外,有可能影響大關中發展的另一股力量是自然環境的力量,尤其是陜西關中的水資源對今后大關中的重新崛起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關中地區集中了陜西省62.7%的人口、80%的工業,而水資源僅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20.87%。關中現在人均水資源僅為396.87立方米,是全國的20.6%,全省的33.3%,低于國際上公認的470立方米/人的絕對缺水線,屬于嚴重缺水地區。據統計,2009年關中水資源供需缺口高達11.4億立方米以上。而根據國家的規劃,大關中今后在人口和經濟上都會有一個突飛猛進的發展,人口得從2007年的2842萬人增加到2020年的31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得從2007年的3765億元增到加2020年的16400億元,其間肯定需要更多的生活、生產用水,這與關中貧乏的水資源是相矛盾的。中央和陜西地方政府應對這個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不然自然環境的力量極有可能給大關中的發展帶來致命一擊。

盡管如此,記者對于大關中的開發建設前景還是極有信心的,F在中央已明確提出要進一步推進下一個10年的西部大開發,關中-天水是其中已確定的重點。同時,陜西商人中的一部分先知先覺者現也已驀然猛醒,奮起直追。從省內到省外、國內到國外,近年來陜西人不斷舉行各種論壇和研討會,反思陜商落后的原因。各地陜商領袖也開始紛紛發起成立陜西商會,現已在上海、天津、湖北、重慶、北京、廣西等省份設立自己的商會組織。對于關中的缺水問題,地方政府也開始在研究、采取應對的措施。記者相信,只要眾人一條心,各種力量真正一起使力,大關中的重新崛起最終必將會到來。





分享到: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上一篇]: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條例 [下一篇]:將渭河打造成國內唯一生態河
藍溪控股成員企業
掃一掃進入電子雜志閱讀平臺 掃描二維碼訪問官方微信
網站地圖|站外導航   西安藍溪科技投資控股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17 LANSEAD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陜ICP備05003796號 技術支持:榮天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