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3萬人今日高考 參考人數連年下滑 | ||||
發布時間:2011/6/7 瀏覽次數:2532 次 來源:藍溪控股 作者: | ||||
2011年全國高考開考今日開考,教育部在考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報名總數約為933萬。這是自2008年以來第三年出現報名人數的較大幅度下降。有專家指出,如果生源的持續減少能讓高校產生危機感,也許有利于中國的高校教育改革,讓高校教育更務實、更重質量。然而當前眾多高校卻仍忙于靠錄取優惠政策等“搶生源”,卻忽視了“修煉內功”。 報名人數連年走低 錄取率屢創新高 高考生源自2008年突破千萬之后開始全面下降,并呈現出持續加速下降趨勢,2010年高考考生報名人數銳減至957萬。2011年這一數字繼續下滑至933萬,僅有12個省區高考報名人數較去年增加,且大多數分布在西部地區。 分析稱,人口出生率持續下降帶來的適齡人口下降是高考生源連年下滑的主要原因,次因則是放棄報名、放棄考試、放棄入學的“三放棄”現象的增加。 與高考生源人數發展趨勢相反,高考錄取率近幾年則持續走高。近三年全國高考平均錄取比例快速增長,已從2008年的57%迅速增長到2009年的61.7%,2010年更達到了69.5%。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1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計劃顯示,2011年全國安排普通高校招生計劃675萬名。預計今年全國平均錄取率比去年增加近4個百分點,達到72.3%。 據統計,2010年全國有8個省市高考錄取率超過80%,過去“上大學難”的生源大省的錄取比例也出現了快速增長:山東省2010年高考錄取率達到79.72%;湖南省攀升至81%左右;黑龍江甚至突破了90%。 高考錄取率近年來持續攀升,而學齡人口卻在逐漸減少,“這意味著很多高校未來不僅不能擴招,甚至還要減招。”教育界專家表示,這一趨勢雖致中國各類院校深陷困局,但對高等教育而言,卻是轉變發展模式、從外延式發展轉到內涵式建設的良好機遇。“高校生存發展,也將從一味擴大規模轉到注重教育質量上來,否則將會有一些高校面臨生存危機。” 高校惡性競爭搶生源引擔憂 生源逐年下滑,而高校錄取率攀升,招生供求關系失衡直接導致激烈的“生源爭奪戰”。加上港澳臺高校和海外高校也投入其中,致使生源競爭又“再生枝節”。 多數高校則迅速把關注點投射到各種可以吸引生源的錄取政策上。自主招生無疑成為院校間爭奪生源的主要“戰略陣地”。今年,“北約”、“華約”和“理工系”等自主招生三大聯盟實行錯峰筆試,導致同時獲得多所名校加分的考生大幅增加。某些大學甚至為攬生源,私下搜求加分名單,想方設法“策反”此類考生,引發教育界對“惡性競爭”的擔憂。 此外,承諾高額獎學金則是名校爭奪尖子生的另一法寶。2011年,清華大學的新生獎學金最高可達8萬元。北大則提出不再單以高考成績論英雄,而是通過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發放,最高獎學金為5萬元。此外,復旦大學今年的新生獎學金最高也是5萬元,廈門大學對各地區前10名的考生除免交4年學費外,一次性給予2萬元。 對酣戰之中的中國高校,學者也多有勸誡:只靠錄取政策來搶生源還屬“低級階段”,只有靠教育質量、教育回報來“搶”好學生,才是真正的生源競爭。 “生源危機”倒逼高校教育改革 有評論指出,假如認為高校的生存危機僅僅是來自生源,恐怕同樣有些低估了形勢。事實上,生源銳減頂多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高校的生存危機罷了,而這一危機,即便實在生源充足的當下,其實也已經顯現出來。高考考生的棄考現象,正說明,即便不缺生源,假如高校本身的性價比不高,不受認同的話,也同樣會被適齡生源用腳投票。 所以,高校生存危機的破解之道不在于爭奪生源,而在于提升教育質量和服務,從而實現高校在促進中國教育改革中所應發揮的作用。對此,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高考生源減少,對擴大教育公平來說,是個契機。借此機遇,大城市或將順勢增加對中西部和不發達地區的招生投放,進而助推縮減各地招生指標差距,促進高考公平。
“計劃錄取制度之下的‘搶生源’,是難以引導高校把功夫下在教育質量、教育服務的競爭上的。”媒體評論稱,中國高校多用比拼錄取優惠政策的方式搶生源,只會拉大學校間的不平等,并非良性競爭。而真正有益于高校應對生源危機的有效舉措,則須高校打破計劃錄取制度,賦予考生更多的選擇權,讓學校和學生在升學錄取和接受教育過程中能有充分的雙向選擇。   |
||||
打印本頁 | 關閉窗口 | ||||
|
||||